專欄文章

2024-12-31 香港民研 2024 年終回顧:變化中可以抓緊甚麼?

2024年,是香港民研離開大學、獨立運作的第五年。這一年,我們在推進香港民調的發展之外,更決定重新定位香港民研,著力回應社會議題, 並嘗試進行民調相關的公眾教育。

...閱讀更多 ► 專題研究:用數據切入社會議題
這一年,香港民研進行了四次專題研究,分別就垃圾徵費、生育意願、照顧者支援政策、劏房管制進行不同形式的民意調查。這些專題由香港民研自主發起,旨在回應社會當前的討論。其中,10月份進行的生育意願專題是我們重新定位後的首個專題,由港人的生育考慮,帶出社交文化、房屋議題、教育制度的討論,希望在數據基礎上拓闊議題。

4月份進行的垃圾徵費民調,發現市民反對的是政策實施時間表;慎思民調更反映,市民經過理性討論後傾向支持垃圾徵費概念。於是,當政策推行失敗,就不應歸咎於市民對概念反感。

11月,香港民研又進行了照顧者支援政策慎思民調,顯示市民在了解政策及照顧者經驗後,傾向認為現行政策無效幫助照顧者。香港民研並以民調數據推算本港照顧者人口,從而推進有關照顧者定義的公共討論。

12月,回應政府提出的「簡樸房」政策,我們進行了有關劏房管制的民調,現正進行數據分析。敬請期待調查結果。

► 質性分析:解剖民意的複雜面向
今年1月,香港民研首次在網上意見群組調查加入開放式問題,了解市民支持/反對特首、對政府滿意/不滿意等的原因,然後透過「文字雲」(word cloud)的形式呈現答案中最常見的字眼。及至近期,香港民研就港府積極推動的盛事經濟,了解市民看法。開放式提問的答案顯示,市民對「夜繽紛」較有印象,但亦都有很多人表示對盛事沒有印象;而當市民描述印象時,最常見的字眼卻是「浪費」。

這一年間,研究員積極運用開放式題目取得的答案進行質性分析,受訪者不時會在答案中透露個人處境,部分市民甚至會以上百字回答,為量性調查的概括性答案提供民情脈絡,提醒民意不應被扁平處理。

► 公眾教育:建構理性討論的基礎
11月美國大選,四年一度的選舉再次令選舉民調備受關注。美國民調機構在上兩屆選舉低估特朗普選情,其後不斷進行技術調整,今次的封關民調顯示共和黨特朗普與民主黨賀錦麗的選情咬緊,最終卻由特朗普大勝。於是,民調是否再度失準再次成為討論焦點,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怎樣理解民調數字、怎樣評估民調的可信度。藉著美國大選的契機,香港民研撰寫了兩篇「科普文章」,嘗試用淺白語言將民調知識、國際視野帶入公眾討論。來年,我們會積極推動民調科普,亦歡迎大眾向我們建議題目。

► 網站重整:搭建民調知識的平台
香港民研過去半年間一直進行網站重整,希望提供數據下載的便利,令民調數字能為大眾所用。另一方面,亦都為配合民調教育工作,以及即將推出的客席專欄,提供網上交流平台。在這個平台之上,我們設有會員專區,將會提供民調知識、數據分析、評論影片。網站終於在日前面世,現為公開測試階段,2025年1月將會正式啟用。

► 二〇二五見
香港民研在過去這一年作出了很多重大的嘗試,甚或說改變,這些決定無疑是為了回應不斷變化中的香港社會。在資源萎縮的情況下,我們選擇繼續進行有限度的自資民調,著力於讓人看見民調的社會價值。2024年,「變」的可能是民調頻率與形式,「不變」的是我們相信民調價值。2025年,希望大家繼續支持香港民研。
(香港民研編輯部)

轉載文章時請註明出處為「香港民意研究所」
2024-09-07 【風暴過後】香港還有空間做民調嗎?

世界民意研究學會(WAPOR)每年舉辦周年大會,數以百計來自不同國家的民意研究學者,聚焦探討民意研究的國際發展。香港民研主席及行政總裁鍾庭耀,今年除了作為 WAPOR 會長出席這個年度盛事,更是作為香港人參與其中。他坦言,在七月出席會議期間,來自其他地方的同業會私下問到:香港還有空間做民調嗎?
...閱讀更多
► 國際社會看見的香港
香港在 2012 年曾經主辦 WAPOR 年會,是首個位處亞洲的年會東道主。12 年過去,鍾庭耀前往首爾出席第 77 屆 WAPOR 年會,他自身的遭遇以至香港的現況,成為了各地民意研究者關心的部分。

鍾庭耀綜合四日會期的觀察說:「12 年前來過香港的,會想現在再來香港會否有些不一樣了?自由空間收窄了?現在才認識香港的,從媒體報導見到很多東西都退步了,但他們心情上是半信半疑。」

鍾庭耀表示,遇到這些疑慮都會給予正向回應,形容在香港做民調仍然自由,但也不得不承認城市的活力、經濟有所倒退。至於民調工作的制肘,有哪些議題可能會觸及「紅線」,媒體都有報道,自不用說。

► 香港之於國際社會
作為在國際組織出任要職的香港人,比起述說「香港」,鍾庭耀更希望的是透過行事方式展現香港人特質。他上任會長逾一年半,積極推動民意研究的國際發展,勤力程度嚇壞了 WAPOR 的同事,但見到會員人數屢創新高、機構受國際社會認可,同事也開始適應這種工作節奏。

「香港人以香港過去的國際經驗,以及我們的教育背景,其實對國際社會很有貢獻、可以很有幫助,我希望傳遞到這樣的訊息。」鍾庭耀說,香港的優勢在於融會貫通,是一座具有國際視野的城市,普世價值也應是香港持守的價值,也只有這樣,香港才仍會是世界的香港。

► 科學家的信仰
從事民意研究接近 40 年,鍾庭耀總結民意研究的核心價值,認為最重要的是 humanity(人文精神),強調民意研究的服務對象是 humankind(人類)。回顧過去推進香港、WAPOR 以至人類歷史發展的工作,他發現自己熱切盼望著一個跨越國界的世界,儘管那在旁人看來近乎信仰。
(香港民研編輯部)

轉載文章時請註明出處為「香港民意研究所」
2024-08-31 【民意研究的本質:自由權利、專業素養、人文精神】

香港民研主席及行政總裁鍾庭耀,同時出任世界民意研究學會(WAPOR)會長。他在本年度的WAPOR周年大會主持最後一天的圓桌會議,探討民意研究如何盛載人文精神,是三個主題活動(Keynote Events)之一。
...閱讀更多
今屆周年大會的主題——民意研究的靈魂:自由權利(liberty)、專業素養(quality)、人文精神(humanity),延續鍾庭耀兩年前在WAPOR第75屆周年大會上的講辭。「75周年,是時候做一個歷史總結。我個人覺得,民意研究有三個核心價值:liberty、 quality、humanity,最核心的是humanity。」鍾庭耀說。

► 發布民調的自由 聲音被聽見的權利
周年大會上,一位主題講者首先就自由權利發表主題演講,討論為何及如何保護民調的自由。講者指出,民調的作用在於讓人們的聲音被聽見,而WAPOR自1984年發布《自由報告》,調查世界各地進行及發布民調的自由程度,指出這是WAPOR保護民調自由的一種方式。2023年的調查發現,由政府組織管制選舉民調的國家佔36%,比由專業組織管制(30%)更高,情況在非洲、拉丁美洲更為明顯。

另一位主題講者就「專業素養」作主題演講,較聚焦在民意調查的技術層面。講者強調民調質素之重要,在於量度真實的數值,指出高質素的量度方式應該是準確的、可信的、有效的,以至國際間的研究可以相互比對。

► 民意研究的人文精神 民意研究者的夙願
四日會期的最後一天,鍾庭耀主持圓桌會議。他表示:「若自由權利提醒我們所有人有被聽見的權利,而專業素養敦促我們在服務他人時採用最高標準,那麼人文精神必然為我們堅持自由和專業提供最終目的。」他們在席間談及民意研究如何緩解人類衝突、數據收集及存檔與人文精神的關係,以至表演藝術如何與民意研究相結合。
鍾庭耀相信,人文精神是民意研究最核心的一環。關於為何強調人文精神,他有一個沒有寫在WAPOR文件的原因:「我作為香港人參與WAPOR的工作,前前後後都20多年,現在擔任會長,適值香港自由的發展⋯⋯呈下降軌跡,我覺得香港人或者香港文化的出路,就是繼續維持我們的國際化。」作為扎根於香港的民意研究者,他希望與國際間的研究者共同努力,服務人類(humankind,鍾強調,這個字裏有hk)。
(香港民研編輯部)

轉載文章時請註明出處為「香港民意研究所」
2024-08-24 【民研考古】香港民意研究的歷史厚度

世界民意研究學會(學會)上月底在韓國首爾舉行周年大會,但其實12年前,學會的周年大會首次踏出歐美地區,香港便代表亞洲成為第一個歐美以外的年會東道主。成就解鎖不是偶然,除了考慮到香港作為國際都市的獨特性,更重要的是香港民意研究一路以來的發展,累積了足夠的歷史厚度與研究深度。
...閱讀更多
► 歷史的開端:1991年已有輿論壓力
香港首個學術民意研究機構成立於1991年6月——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港大民研),由鍾庭耀擔任研究主任。同年,港英政府舉行首次地區直選立法局選舉,民意調查由此進場。鍾庭耀憶述:「當時已經有輿論,懷疑民意調查是為政黨造勢。」民調顯示民主派候選人領先,而9月份選舉結果揭盅,民主派贏得差不多所有直選議席。民意調查作為一種科學工具,開始被公眾看見;同時,民意調查開始被政府重視。這是香港民調發展的開端。

當年,史丹福大學與香港大學合作, 為港澳民意研究者提供工作坊,澳門最終於2011年就修改《出版法》和《視聽廣播法》進行慎思民調,澳方稱為商議式民調,結果決定暫緩廣播法立法。然而,不能忽視的是民調過程中派發的平衡簡介資料,到底是否有助公眾公平地理解法案,也曾受到質疑。至於香港,由於未曾出現過慎思民調,方法學的討論也無從談起。

► 歷史的走向
香港的民意研究,過去三十多年經歷過許多挑戰,可以預示未來的難關將會更多。然而,望向國際社會,香港的學者在世界民意研究學會出任會長、在周年大會繼續發表關於香港民調的研究、民意研究機構繼續推動前沿的研究方法,未來仍然是值得期待的。
(香港民研編輯部)

轉載文章時請註明出處為「香港民意研究所」
2024-08-17 【盛事隨筆】讓人們的聲音被聽見 用民意解決紛爭

世界民意研究學會(學會)上月底在韓國首爾結束第77屆周年大會。成立於二戰後的學會,迄今走過了四分三個世紀,今年的主題回歸民意研究的本質:Liberty(自由權利)、Quality(專業素養)及 Humanity(人文精神)。會議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幾百位民意研究者聚首討論民意調查現今的角色與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創新的方法,分析解讀民調,讓人們的聲音被聽見(let people’s voice be heard)。
...閱讀更多
► 香港與盛事的距離
這樣的盛事曾經也出現在香港。2012年,香港民意研究所尚未從香港大學獨立,世界民意研究學會首次踏出歐美,選址香港大學舉辦第65屆周年大會。時任港大民研總監鍾庭耀記得,當時學會內部討論經年才有了選址香港的決定,是開拓亞洲民意研究發展重要的一步。他形容:「12年前是歷史的突破,是WAPOR(學會)的突破。」各國人員到埗,從語言、交通以至飲食,都能體會到香港作為國際都會的獨特性。

12年過去,香港還能再次主辦周年大會嗎?現為香港民意研究所主席及行政總裁的鍾庭耀思考著。他認為,香港的自由空間比12年前萎縮,觸碰到某些議題會引來政府部門的「勸喻」,但民意調查仍然有生存空間。他續舉例說,選舉民調並沒有發布限制,票站民調仍然可以經申請後進行。事實上,世界民意研究學會兩年前在杜拜舉行周年大會,聚焦檢視民意研究在戰後的發展。鍾當時出任學會副主席,表示大會選址在杜拜舉行時,也曾考慮當地政府對民研的開放程度。

► 香港在世界的角色 民調在世界的作用
今屆周年大會移師韓國首爾,香港的民意研究並未缺席。在眾多論文報告的環節中,有香港學者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學者專家,一同研究香港、法國、卡塔爾、科威特、印度、墨西哥不同級別的選舉,共同研究影響選民投票行為的因素

現任學會會長鍾庭耀則在會期最後一天主持圓桌會議,關注民意研究如何盛載人文精神。席間還有創作劇場表演「100%香港」的德國和香港藝術家,講述「100% City」的概念,如何將民調搬到舞台,將數字還原為生命。鍾庭耀最後總結,指出民意研究無非是為人類(humankind)服務。

持守民意研究的核心價值,在政治形勢複雜多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環境下顯得日益重要。民意研究者認為,讓人們的聲音被聽見,民意研究將能用於解決紛爭。誠如誕生於1947年的學會,作為二戰後成立的多個國際組織之一,是人類為了尋求世界大戰不再爆發的一個嘗試,其所體現的人文精神貫穿歷史。

轉載文章時請註明出處為「香港民意研究所」
2023-01-31

世界民意研究學會會長的話 (2023年1月)

……感謝各位會員在兩年前投票選我擔任這個職務!我會鞠躬盡瘁、不遺餘力地去履行我的職責,但我亦同時需要你們每個人的支持。

擔任這個職務是一個真正的挑戰!整個世界都在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對世界民研學會來說,我們着力的,依然是可以如何以專業誠信和質素去貢獻全人類。

在杜拜舉行的75週年會議上,我們有寶貴的機會回顧自己的歷史,然後邁向另一個75年。知識的增長不是一條直線,但願我們可以在未來25年取得的成就,比我們在過去75年得到的還要多!

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我總結出民研學會的三個核心價值,就是自由、素質和人性。 我在杜拜這樣解釋:自由是要讓人民的聲音得到聆聽,是就人民的想法進行和發表科學研究的權利。素質就是科學方法的應用,專業標準的發展,和讓不同界別的代表和專家發展 有關技術。人性,就是用來指導我們如何運用知識來減輕災害和衝突,以達致人類的最高共同利益。推動人性,應該是我們的最終目標。我認為這三個核心價值對我們整個民研群體,不論是在「中央」、「地區」、還是 「個人」層面都同樣重要。

未來兩年,我將會是世界民研群體的頭號僕人。我懇請各位繼續支援我和世界民研學會,讓我們秉持信念,服務全人類。

...閱讀更多 世界民研學會不應是一個受地理、種族、文化或認知限制的組織。在過去75年,我們在概念、方法、專業和跨文化研究等領域都取得非常成功的發展。我們會珍惜這些成就,但我們亦會同時開闢新的天地,比如引用先進的科技、打破不同科學之間的隔膜、甚至把科學和藝術結合起來。在組織的層面,我們會與世界上不同的專業團體、世界民研的地區分會、以及我們的地區代表緊密合作,凝聚會員,發揮我們的專業力量。世界民研會在不同領域和範疇推動多元化和下而上的積極發展,而非側重於同質性和上而下的運作模式。

畢竟,我們的共同使命,是要讓人民的聲音得到聆聽。為此,人民不應被分割,而我們也不應自我分割。我期待有一天,可以看到一個只有人性而沒有疆域的世界。在未來100天,我會努力諮詢各位,凝聚力量,好讓我們可以一起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連結:https://wapor.org/世界民意研究學會兩位會長的話-2023年1月/?lang=zh-hant

2022-12-11

民研雜思一一一二二二

毛澤東功過七三開,這是鄧小平在1980年說的。鄧小平功過也是七三開,這是民研團隊在1997年2月的民調總結。江澤民功過幾多開,香港民研沒有數據了。

1997年2月,民研團隊總結了香港市民對近代中國領導人的功過評價,包括鄧小平、周恩來、毛澤東和蔣介石,數據包括1995年、1996和1997年,之後沒有再做調查了。是否一個損失?要由歷史學家評價了。

蓋棺是否需要定論?是史學家的問題,但定論有何根據?民意研究應有一定作用。不過,歷史不斷有人改寫,民意亦在不斷改變,什麼時候最為合適?什麼理據最為中肯?可能也不容易回答。

...閱讀更多嬴政作古超過二千年,功過定論仍然反反覆覆。科學家最近公布,從格陵蘭永凍層採集的DNA樣本,可以追溯至200萬年前。他們其實在16年前已經找到樣本,但當時的科技未夠先進,所以要儲存到現在,才開始解封研究。

香港民研也是一樣。條件未成熟,風險未解除,我們也無需急於為任何研究下定論。 我們會盡量保存數據,猶如科學家保存DNA一樣,為未來的科學研究打好基礎。

FacebookXLineWhatsAppLinkedInTelegram
Click to access the login or register cheese
Google Translate »